清穿之皇家小和尚_第116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16节 (第2/3页)

一劫。顾家也一样。
  还有那势利小人利用奴仆起事,趁机要夺取顾家田产。
  这些困境顾炎武都不怕,可是这般情形下,如何匡扶汉统恢复大明?江南很快被清朝占领,有人投降,有人掉头打汉人同袍,有人出家,有人投河……他的嗣母,绝食而死。
  国破家亡。
  顾炎武伤痛之下,弃笔投戎,坚决反清。
  可能,大明的气数真的尽了吧。他投奔的南明弘光政权,隆武政权相继灭亡。明明中原的汉人这么多人,明明满洲的人那么一点点,为何就给关外的满洲人做了天下?
  吴三桂的大军吗?孔家的大军吗?为何汉人打汉人宁可给满洲人坐天下?
  他想不通,他和很多血性汉家文人一样,有着天然的华夏正统的文化优越感,他无法接受华夏被蛮夷统治的事实。
  他奔波在海上,试图联系最后的抗清势力郑家,可是他被牵连入狱,这是他第一次蹲大牢。
  顾炎武四十二岁,昆山另一个家族叶姓,欲得顾炎武家的田产之利,唆使顾家家奴陆恩,以“通海”和勾结反清势力两条罪名告发顾炎武,逼迫顾炎武放弃田产之利。顾炎武不肯就范,愤怒之下一刀杀了家奴陆恩。
  陆恩的家人便与叶姓结盟,共同成了顾炎武的仇人。他们一边坚持与顾炎武打官司,一边不断派刺客去谋杀顾炎武。
  顾炎武的好朋友归庄为他四处奔走,最后无奈答应钱谦益的条件,打算借助钱谦益的帮助营救好友出来。
  顾炎武出来得知真相更为愤怒。
  钱谦益——“满口仁义道德忠君爱国”——“水太凉”——投降大清——现在还要借着收顾炎武为亲传学生的事儿,洗刷他自己“懦弱怕死”的名声,顾炎武如何能答应?
  顾炎武和钱谦益闹翻,再次离开家乡。
  家族间的争斗不外起于经济,辅以政治,最后又以政治收束。他第二次蹲大牢,顾家和叶家的仇恨也因为政治结束。
  康熙七年,年过五十的顾炎武,因为山东莱州黄培新一案再次入狱,很快出来——本来事情就不大,再加上好友归庄等人的奔走。可是他的三个外甥长大成人相继出仕朝廷,可是他的好友们,朱彝尊、吴伟业等等人也都归顺朝廷。
  顾炎武出来后面对这一切,在他嗣母、家人的坟墓前大醉一场。
  朝廷一心笼络江南士人之心,因为他的关系对他的三个外甥“青眼有加”,他无心理会。
  他的好友们顾虑家族和后人,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理想出仕,他除了不再来往,也无心理会。
  叶家迫于种种压力和他修好,他更不想理会。
  时事如此,他不去苛责任何一个人。一个人,两匹马,一筐书,一支笔,开始游学天下。
  游学二十年,结交天下志同道合的人,当然也有不少看他不顺眼的人,他的名声传遍天下,可他居无定所、三餐不继,还有刺杀不断。
  “你看,老师的一辈子,就是这么坎坷。”顾炎武牵着小学生的手,慢悠悠地沿着小河散步,语气感慨:“老师本想着,一辈子就这样了,作为一个遗民,不管天下大势如何,坚持不和朝廷合作,不出仕做官……”
  “老师也没想到,临到老了,还有你这么一个小学生。还是才刚刚五岁的小学生,你说说,等到你长大,还有多少年哦?”
  保康:“保康五岁了。”
  模样认真,小嗓门清脆,眼睛瞪得溜儿圆……顾炎武心里笑:“是啊。才五岁,至少还有五六年才是长大,老师等你娶媳妇有得等哦。”
  顿了顿,“老师本有一个学生,是苏州潘家的潘耒。老师也不求他不出仕,只求他不去做徐乾学的门客。”
  娶媳妇?苏州潘家?徐乾学?娶媳妇先不说,苏州潘家让保康立马联想到他的小伴读潘云,而徐乾学,他也听说一二,三舅舅在上封信里有提到徐乾学和明珠明争暗斗的事儿。
  “老师,徐乾学,徐元文,徐秉文,都在朝廷做高官,保康的纳兰老师还和徐乾学有关系。保康还听说,江南徐家因为他们的关系现在风头无二,拥泵甚多。老师,徐元文,徐秉文保康没听过,徐乾学……不大对劲。”
  保康小鼻子皱巴,担心徐乾学的事儿影响到老师的名声;顾炎武一愣,随即就明白过来,他本就对徐乾学意见很大,此刻更是不由地火气升腾,只是在小学生的面前克制着。
  “老师知道了,老师来处理。保康不要牵扯进来,明白不?”徐乾学的事儿估计牵连不小,顾炎武怕小学生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