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13节 (第3/3页)
惧怕,但眉眼间闪动思考的光芒,他更是开心地笑出来。 身侧石溪道人戳他腰窝,保康误以为石溪道人发现他的小动作提醒他,哪知道他一转头,一眼看到课室门口一个老迈硬朗的身影。 保康:“……” “老师——”保康小声欢呼一声,小小的身板从座位上下来直奔那个老人而飞去。 顾炎武听说皇上巡游江南,到底是挂念。恰好他正在浙江游学写书,来到正人书院一眼就看到胖嘟嘟的小和尚“鹤立鸡群”般坐在课室里,正犹豫要不要见面,就看到小和尚飞奔而来,口中还欢呼“老师——” 顾炎武顾不得多想,弯身一把抱住小学生。 师生两个第一次见面,却毫无生疏之感。顾炎武抱着小学生垫垫分量,笑得满脸菊花开。 “哎吆,不错。快乐大师一眼就认出来老师了,不枉老师专门来一趟。” “重量也不错。再等一两年,老师就抱不动快乐大师了。” 快乐大师·小保康眉眼弯弯:“保康不胖。” 第74章 保康和他的顾炎武老师见面, 两个人都非常欢喜, 得知他老师着急见他来到余姚还没用饭,出来学院, 在一家茶楼里点了一碗面, 面对他老师吃饭的饿劲儿,很是心疼他老师一个人游学四方,三餐不继的情况。 可是顾炎武乐在其中。 喝了两口汤缓解了饥饿,缓缓开口:“老师啊,自少至老, 手不舍书。出门,则以一骡两马,捆书自随。过边塞亭障,呼老兵谐道边酒垆,对坐痛饮,咨其风土, 考其区域。若与平生所闻不合, 发书详证,必无所疑而后已……” “等快乐大师长大了, 也要这么出门一两次,和你师祖出门也可。知道不?不能总是前呼后拥地,总有人端茶倒水铺床叠被照顾着。” 保康嘻嘻笑:“知道——” “一筐书一支笔一人两马, 马下游玩, 与人乐;马上无事, 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。遇故友若不相识, 或颠坠崖谷,亦无悔也。精勤至此,宜所诣渊涵博大,莫与抗衡与——” 顾炎武哈哈哈笑:“不愧是老师的小学生,领悟其游学精髓也。” “现在这山东、山西、河北、辽宁、陕西、甘肃等地,到处都是老师游学的传说,可人都说一个乐呵。街头巷尾,田间地头,老师一边游学一边察看名关要塞,游历名胜古迹,跋涉名山大川,往来行程两三万里,所读新书又达一万余卷。” “卷帙浩繁,民风民俗,金石考古……都是学不完的知识。快乐大师聪明,可要记得,越是聪明越要踏踏实实地学习,明白?老师待在余姚几天,可能和快乐大师在苏州再见面,这段日子快乐大师要好好学习,老师把关键的几点都传授给你。” 快乐大师:“……” “明白————” 摇头晃脑,小尾音拖得长长的,顽皮却又乖巧的小样儿惹得顾炎武又笑起来。 这些年来,他四处游学,反思前朝灭亡的原因,寻求这天下汉人在大清入关后的出路,小有所获,却又知道自己的年迈恐寿数有限,此刻亲眼见到小学生,感动于他的亲近和聪慧,只一心想把他的“所获”都一股脑地塞到小学生的脑袋里。 保康自然也知道,在鲁、冀、辽、晋的各条交通要道上有关于他老师的传说。 二十多年来,华夏大地出现了这么一个行为有些奇怪的人。他约摸五十出头、六十出头的光景,衣着简朴,精神焕发,带着两匹马和两头骡子。自己骑在一匹马上,另一匹马和骡子则驮着沉重的大筐,筐子里满满当当装的全是书。 马在平坦的道路上走着,这个人坐在马背上半闭着眼睛,咿咿呀呀地背诵起来。背着背着,忽然有一处“卡壳”了,他便立即勒住缰绳,翻身下马,拿出书本将背不出的地方反复温习几遍。直到书背熟了,再继续策马赶路。 每行至一处关隘要塞,他便去找几位老兵或退伍的小卒,仔细询问有关地理、历史等情况。如老兵们说的有些与书上记载的不相符,他便亲自到实地考察,一处一处地核对清楚,然后写下笔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