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15节 (第2/3页)
不敢志乎彼。 “譬如登山,人多要至高处,不知自低处不理会,终无至高处之理。读书也要选定一个目标由浅入深,从最基本的书读起,最终才会有‘意定理明,而无疏易凌躐之患’。” 黄宗羲的话音一落,顾炎武瞧着小学生的聪明劲儿也生怕他“伤仲永”,也跟着说道:“读书多好,关键是方法和态度,和天赋的关系不大,普通人的天赋,基本都够用。” 小孩子都满脸“不信”。 顾炎武:“你们小孩子,不要不相信。明代文学家张溥,知道不?前朝一位非常有影响的文学家,写出《五人墓碑记》等名作的张溥?” 小孩子们齐声回答:“知道——” 顾炎武老师哈哈笑:“人们都以为他非常聪明,其实不然。他年幼时,天资不佳,记忆力较差。虽上勤奋好学,但读过的书,过后便忘了,比普通人还不如。他对此很是苦恼,曾经气得用拳头擂自己的脑袋,大骂自己是笨蛋。 不过,他并不因为自己天资较差而气馁,仍然刻苦攻读,孜孜以求。并且根据自己“笨”的特点,想出了一个“笨”办法: 每阅读一篇新的文章,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,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诵。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,并不将它保存起来,而是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。烧完之后,再重新抄,重新读。 这样连续七次,一篇文章就等于读了十四遍,不说滚瓜烂熟,但其主要内容总是记住了的。 这样长年累月地读书、抄书,非常辛苦,张溥的手磨起老茧,一到冬季,冻裂淌血,钻心般的疼痛,但他仍然坚持不懈,多年如一日地下他的“笨”工夫,终是‘功夫不负有心人’……” ………… 一片死寂。 皇子公主们因为顾炎武老师的话,太害怕了有没有。特别是胤祺,胤祺因为顾炎武老师的话,心肝儿砰砰跳。他不要这么辛苦的读书啊。 “胤祺的记忆力好,胤祺有胤祺的读书方法。”胤祺的小眼神儿小心翼翼,生怕顾炎武老师说他汉话最不好,每天也要这么恐怖的学习。 胤禛、胤祉、保康、保成、保清、还有公主们,跟着一起点头——生怕他们的汗阿玛知道了这个“苦学”的办法,每天不是读书二百遍,而是抄写二百遍,读二百遍…… 顾炎武眼见小孩子们都被吓到,安抚道:“老师不是说必须要用这个方法。而是说,这个读书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。比如我,就喜欢出门游学读书;比如黄先生,就喜欢捧着典籍钻研;比如石溪道人,只看他感兴趣的书。” ………… 孩子们恍然大悟,莫名地,看着顾炎武老师特亲切。 保成:“我知道。读书要有计划,有的书需要精读,有的书只需粗度,防止贪多绝不烂。” 保清:“要有目的的读书。根据自己的需要,选择那一部分书籍专门来读。” 胤祉:“读书,要按书本的性质类型的不同,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。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,先提出纲要,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;具体理论方面的书本,要探取其深奥的观点,抓住它的精髓部分。” 几位先生听着他们说各自读书的小方法,都笑着点头。 笑着看向保康。 保康:“……” 保康猛然想起来,他过了五岁的生日,也是正式读书的人了。 可是保康真没有总结过什么读书方法。 大眼睛一闪,面对哥哥弟弟们,姐姐妹妹们期待的目光,摆开姿势侃侃而谈:“论读书,方式是其一,还有一个,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神。 不能说自己太忙了,没有时间。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,一天十二个时辰。但是时间这个东西,它具有很大的伸缩性。保康曾经听人说过,时间就好像海绵里的水,只要去挤,总还是有的。 还说,会读书的人,都是“挤”时间的能手。比如汉代的着名学者董遇,他提倡利用“三余”时间读书。哪“三余”呢?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雨者晴之余…… 保康布拉布拉不大通话,那意思,对于农家子弟来说,冬天没有什么农活,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