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481章 龙与雨 (第9/10页)
山喷发沉积。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,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,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。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,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,其中包括笔石、珊瑚、腕足、海百合、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。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,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,分布广泛。 ??《山海经》黄贝类为代表的腕足动物演化迅速,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,无铰类、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,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;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,《山海经·西次四经》的“……滥水出于其西,西流注于汉水,多魮(pi)之鱼,其状如覆铫(diao),鸟首而鱼翼,音如磬石之声,是生珠玉。”这些魮鱼,形状像反转过来的锅,但长着鸟的脑袋而鱼一样的鳍,声音就像敲击磬石发出的响声,能吐出珠玉。这是因为它们的血缘可以追溯至约5亿年前的古神,可是因为那场神战,人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。它们就是鹦鹉螺。顾名思义,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长得像一只回头梳理羽毛的虎皮大鹦鹉。唐代刘恂的《岭表录异》曾提到:“鸚鵡螺,旋尖处屈而朱,如鸚鵡嘴,故以此名。”它们身体巨大,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,最大可长达10米。 ??这样巨大的体型,加上喷气式的快速游动和潜艇式浮潜,它们成为了当时最恐怖的神兽。甚至是海蝎子这种具有坚固盔甲和利爪、如现代鳄鱼般大小的动物都无法逃脱。鹦鹉螺会追上海蝎子,用柔软的触手抓住自己的猎物,并用鸟一般的嘴撕裂它们。同样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,三叶虫在胸、尾进化出许多防御性针刺,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。珊瑚自中奥陶世开始大量出现,复体的珊瑚虽说还较原始,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。奥陶纪晚期,约4.8亿年前,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——淡水无颚鱼;淡水植物在奥陶纪已经出现。 ??不过好景不长,4亿4千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,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,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,特别是北非、南美的阿根廷、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。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,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的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,发生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种灭绝事件,约85%的物种灭亡。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。谁能想到?大约4.4亿年前,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,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,容易造成厚的积冰——奥陶纪正是如此。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,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,冰川锁住水,海平面降低,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,导致85%的物种灭绝。 ??天哪!我想,这就是对不周山之战,共工的水族、海族入侵的反击!例如自奥陶纪后,因为共工一系古神神之力的衰退,鹦鹉螺就开始衰落,体型变小。到了志留纪,它们已经沦为了海蝎子的猎物。再往后,恐龙、鱼类等更强大敏捷的猎食者出现,它们就再也不复往日的荣光了。特别的,自人类王朝出现以后,以他们能够把任何生物当做食物、把任何物体当做工具的劲头,鹦鹉螺还逐渐有了其他用处。自唐代起,鹦鹉螺壳已被作为酒具使用。唐代的刘恂曾提到:“……壳上青緑斑文,大者可受二升。壳内光莹如云母。装为酒杯,奇而可玩。又红螺,大小亦类鸚鵡螺,壳薄而红,亦堪为酒器。刳小螺为足,缀以胶漆,尤可佳尚。”曾经海中不可一世的霸主级生物,现在却已经沦为了当代万物之灵的盛酒器具,即使是保持当年的巨大体型,恐怕也只会被人类当做猛犸、恐鸟一样吃光杀光。 ??我自得的想着……那么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呢?我记得那是在距今3.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。这一次是对前一战的延续,共工统帅的海族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。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又称泥盆纪大灭绝。泥盆纪是古生代第四纪,约开始于4.05亿年前,结束于3.5亿年前,持续约5000万年。泥盆纪分为早、中、晚3个世,地层相应的分为下、中、上3个统。现代科学对古气候的研究显示,在距今约3.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,历经两个高峰,中间间隔100万年,发生地球史上第二次物种灭绝事件,海洋生物遭到重创。 ??不知道是不是使用了息壤这种星球改造器,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。表现为陆地面积扩大,陆相地层的发育,海平面发生变化,陆地彼此相连,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。陆生植物、鱼形动物空前发展,两栖类、爬行类的祖先四足类脊椎动物出现,是《山海经》大书特书的年代。但《山海经》不会告诉我们,古神的手段! ??被一方神力催化的陆生植物大量繁育,它们进化出发达的根系深入地表土之下数米,加速了陆地岩石土壤的风化,陆地生态系统开始形成,大量神力释放进入地表水,造成了水系的富营养化,导致了海底缺氧,从而使共工一族催化的海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