装绅弄鬼_第481章 龙与雨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481章 龙与雨 (第5/10页)

、三石肾气丸、靳邵散、五石肾气丸、三石肾气丸等多种方剂,这些方剂虽然都曾被当作大药、上药服用,但其中最著名的却是五石更生散和五石护命散,所以寒食散',和五石散几乎成了完全等同的概念。此物风行一时,如晋代的名士稽康、阮籍就经常服用,并自认魏晋风度。

    ??综合古代文献记载,加以深入分析,就会发现服散目的大致有三个方面,以主次为序,则是补虚、长寿、补虚。皇甫谧的《寒食散论》是考察服散依据的最早文献,他自己说:近世尚书何晏,耽声昏聩,始服此药,心加开朗,体力转强,京师翕然,侍以相授,历岁之困,皆不终朝而愈。,十分明显,寒食散一开始就被用来补虚,也是以强壮剂行世的,后来则作为高级补养药用于强壮身体,统治百病。清末举人余嘉锡在罗列了50余条六朝服散事例之后指出:当时士大夫翕然从之。西晋医生宋尚《太一护命石寒食散》更推广之以治一切之病,由是自西晋至南北朝,争相服饵,几成风俗,岂皆有劳伤之疾哉?以为护命散无病不治,且久服可以长生故也。显然服寒食散的另一目的是延年益寿。南北朝时刘宋医家秦承祖说:夫寒食之药,故实制作之英华,群方之领袖,虽未能腾云飞骨,练筋易髓,至于辅生养寿,无所与让。

    ??《千金翼方》《医心方》等多认为,这些使弱者复壮的药物,当可延年,故而无病之人服寒食散多希图延年益寿。魏晋道德观的转变,也是服散之风盛行的重要条件。曹魏正始年间,魏帝曹芳被废,司马炎代魏称帝后,礼乐崩坏,儒道不兴,人们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审察和批判过去的一切,名教和自然的关系成为玄学家们的重要论题,王弼的祟本息末论,强调扶植人的朴素情感和自然本性,嵇康则更明确地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。在玄学理论的影响下,人们开始强调人的真情实感、自然之性和个性,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名教的桎梏及名利的束缚,从旧自我意识的禁锢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。人们可因散发违命,也可以饮酒居丧。服散后的种种放达行为,都不被视为违犯道德轨范而受到指责,这在两汉皇朝是不可想象的。服散之风盛行约300年后开始衰落了,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寒食散药性酷烈,将息至难,服散造成的一系列特殊病症引起了人们警觉。毕竟这玩意类似于现在的虎狼药,吃了就会身体发热,因为寒食散中多为燥烈剧毒之药,能引起严重中毒,变生种种疾病。如寒热时作、局部疼痛、体发痈疮,或出现泌尿系、消化系、神经精神症状。这些病症反复发作,经久不愈,甚则致残丧生。

    ??服散中毒在疾病谱中增添了新的内容,丹道、巫医们给予了充分的重视,称之为寒食散发侯,纷纷研究预防和治疗方法,丹道的葛洪、秦承祖、皇甫谧、曹歙、道弘道人、陈延之等,都有相关的推演保留在《诸病源侯论》、《外台秘要》、《医心方》等医学著作中,其中以皇甫谧的《寒食散论》最具代表性。写出折叠《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》的皇甫谧曾经躬行服散,散发后自己调治而愈,所以服散发动者多来向自己请教救治方法。曾有一姜姓患者以药困绝,经皇甫谧救治脱险得生,当时正服散发动的平阳太守刘泰听说后,遣使者询问解救方法。皇甫谧辞不获已,乃退而惟之,求诸本草。考以《素问》,寻故事之所更,参气物之相使,并列四方之本,注释其下,集而与之。这就是所谓的《寒食散论》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六寒食散发候所引皇甫谧云,当是《寒食散论》的主要内容。皇甫谧认为,造成散发不够的原因,主要在于服散失其节度,故即首先提出了严格的将息节度方法。

    ??他自己人体试验后指出,服散须臾要以冷水洗手足,待药行之后,则脱衣冷水极浴,常当寒衣、寒食、寒饮、寒卧;常饮酒令体内熏熏不绝;还须烦劳,如行走、跳涌、劳动出力等。这些方法可能具有一定的解毒和排毒作用,后世医家曾用之于丹药及其石药中毒的预防和解救。当然,六朝时期解救散症,并不止皇甫谧一家之法。如道弘道人着《解散对治方》,首创药物相对、相动理论,认为五石散中的石药分别与方中的草药相对,由于相对的药物可以相互发动,从而导致不同的散发症状。如:钟乳对术,又对括萎,其治主肺,上通头胸,术动钟乳,胸寒短气;钟乳动术,头痛目疼。这样,就把散发症状同药物、脏腑特异地联系起来,治疗时则从相应的脏腑入手,显然与皇甫谧六反、七急、八不可、三无疑很不相同。

    ??《解散对治方》的理论,虽被孙思邈收入《千金要方》卷二十四中,但在晋代却不为医家所推重,《小品方》即指出对治新方不可轻信,唯有皇甫谧的节度之法可从。皇甫谧的服散节度方法的救治措施虽然被人们所接受,但其实际效果却大为可疑,即以本人的评价,也不过释朝夕之暴卒而已,并不能终蠲此疾,没齿无患,所以服散发动,经久不已,医治无效,致残毙命者大有人在。唐代服五石散者已不多见,人们多单服钟乳石、白石英、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